红军长征奇袭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就发生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如今,那里的人们正依靠勤劳双手,发挥聪明才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守正出奇,上演国际化致富传奇。
记者日前来到寻甸县柯渡镇新村,在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马东泽带领下,钻进了长满鲜花的大棚,这里的鲜花或红或黄,朵朵艳丽挺拔。马东泽告诉记者,这种花名叫“非洲菊”,顾名思义,是从非洲引进的,在当地已种植三年,采用大棚滴灌技术,面积达到200多亩,直接销往昆明斗南花卉交易中心。
“种植这种花年产值可达六七百万元,是脱贫致富的理想选择。”马东泽对记者说。
花卉种植还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在与大棚一路之隔的土房内,记者看到,房内摆满“非洲菊”,二三十位村民正熟练地忙碌着扎花。
49岁的村民张美兰告诉记者,她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如今,她家的土地以一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给了花圃承包人杨中朝,空闲时间她就帮杨中朝扎花,每天额外还能有50多元的收入。
杨中朝告诉记者,他本是外村人,看到新村花卉种植十分红火,一年365天,天天都能采摘,感到这是理想商机,就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开办了花卉加工作坊,招募村民在农闲时从事花卉采摘,每人每天劳务费50元,不仅解决了50多个贫困户就业,还为他们创造了增收致富的途径。
而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花卉及蔬菜种植所需土地流转又是一项收入来源。马东泽告诉记者,新村共有土地4000多亩,其中2000多亩用于流转,租期一般为5年,地租每5年增加20%。
马东泽透露,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3户,贫困人口464人。种植“非洲菊”以来已经脱贫一批,今年有望全部脱贫。
而在相隔数十里的先锋镇小凹子村,村民们天才地把养殖蚂蚱作为脱贫之路,并给这种不含脂肪,既可美容养颜,又颇具高蛋白营养价值的飞虫取了一个“国际范”的名称——“亚洲飞蝗”。
记者日前来到小凹子村,走进蚂蚱养殖大棚,看到75平方米的大棚内无数蚂蚱飞来跳去,好不热闹。村民介绍,养殖蚂蚱只需到山里打些青草即可作为饲料,一棚蚂蚱一天需食用60公斤青草,而3个月的产出可达60斤,上市价格为批发40元/斤,零售65元/斤,可供给城里的大饭店或普通餐馆,年纯收入可达八九千元。在普通餐馆,一盘“亚洲飞蝗”可卖到20-30元呢。
据村民透露,目前小凹子村已建成的蚂蚱大棚有40个,计划建成100个。
不过,就目前而言,蚂蚱养殖还是作为脱贫攻坚项目,只有人均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才有权养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寻甸在产业扶贫上,先行先试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培育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除此以外,烤烟产业、特色种植、畜禽养殖等入户养殖产业,也普遍成为贫困户的增收支柱。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也已成为当地脱贫主渠道,同步进行的还有易地扶贫搬迁、智力扶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