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村支书魏登殿在接受媒体采访。
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坐落在绝壁上的村落。我们的采访车从郧西县里到坎子山村行走五个多小时。山高路陡,一路都是孤悬绝壁,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石头。
当地人告诉我们:"现在有路可行,以前仅是一尺宽的羊肠小道嵌在悬崖上。路不通,车不来,村民出门就靠步行翻山,到10公里镇上赶集必须肩挑背驮,早上天不亮出发,夜晚摸黑才回家。"
如今这个秦楚交界、海拔近1800米的少数民族山村,却有着一条宽敞的进山通道。这条路多亏了大梁山的"愚公"魏登殿。可以想像,几十年前,在这样一个"石窝窝"锄头挖下叮当响的苦地方,魏登殿在悬崖上凿山开路是多么艰辛,困难可想而知。
坎子山村"九分石头一分土",被称为"挂在绝壁上的村落"。没有路,乡亲们到10公里外的泗峡口办事,还要肩挑背驮,翻山越岭,天不亮动身,回来已是漆黑;没有路,村民养的猪想变现,要4个人抬下山,脚边就是悬崖。1975年,21岁的魏登殿从部队复员后,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他首先带领大家修路。在他当村支书的40年间,坎子山村修起35公里的出山大道,通村、通组公路实现全覆盖。和记者聊起这些年修路情况,他说:"路可是咱坎子山村全村老少的命。"
6米宽35公里长的通村通组路,魏登殿带着村民们修了近40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历史一去不返。
解决出行难的同时,魏登殿又开始解决村里通电通水问题。
1992年,魏登殿多次跑到邻近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请求对方给予支持,对方也是被老魏的执着打动,同意"借电"。但架电线需要钱。魏登殿个人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村民每家出资350元,可是村民哪里有钱?魏书记想出了好办法。没钱,可以物资相抵,用苞谷、土豆、黄豆、鸡蛋土特产抵钱。
当年8月14日,山上通电。星星点点的灯光第一次让坎子山村亮了起来,也让坎子山村的村民心亮了起来。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坎子山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山,易发旱灾,全年降水量仅为三百毫米。村民们说:这里"大干三天炸裂子,雨涝三天流鳖子"。说的就是天上下不来水,地上留不住水的真实写照。这里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挑水等半晌,有人还为水差点把命丧--这是坎子山人曾经的心头之痛。
1997年魏登殿争取政府投资、发动村民集资,筹集上百万元修水窖、管道,引山泉水,解决村民用水之困。年底,110口水窖蓄满水,全村人敲锣打鼓、放鞭欢唱。
如今,走进坎子山村,村组公路四通八达,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茅草屋被楼房取代,整治后的土地平坦,家家电器一应俱全。
出山路难修,脱贫路更难"修",基础设施改善后,带领村民致富就成了魏登殿考虑的头等大事。
"山上都是空家当,除了石窝窝还是石窝窝。"魏登殿介绍,坎子山村的土地非常贫瘠,一亩苞谷,产量连100斤都不到。魏登殿独辟蹊径,发展高山特色农业。
魏登殿想:要想吃得饱,首先要有地。他开始带领全村人开荒整地。当时坎子山到处都是石窝窝,"锄头一打叮当响,震得人虎口发麻"。在魏登殿带领下,全村苦战一冬,整理700多亩好地。魏登殿又到农业部门请技术人员指导,在全县率先搞起地膜覆盖,抢住农时,当年单产就提高到350公斤。
湖北口马头山羊肉质鲜嫩、皮质优良,早在解放前就记入湖北省志。1990年全村仅有8头牛、11头羊。魏登殿引进25头"波尔"山羊、3头"秦川牛",免费提供给养殖户,并对养殖户栏圈改造进行补贴。他们还组织农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畜牧业。目前全村有610头牛、3500只羊,人平1头牛、5只羊。
2012年,魏登殿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进京时他带了两件礼物:全村人的"笑脸"和坎子山的菜。两个10多公斤重的白萝卜、两棵10多公斤重的包菜、金黄的玉米棒和敦实的土豆。那一刻,他让全国基层干部为之敬仰。
如今,"坎子山牌"农产品商标成功注册,村里建起了800亩地膜覆盖的玉米基地,还发展了1000亩圆白菜和1200亩土豆。"玉米加工成苞谷糁,圆白菜加工成方便面袋料,土豆加工成干片,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转型成功可为村民增收150万元,带动全村贫困户85户261人脱贫不成问题。"魏登殿打好了算盘。
现在的坎子山村今非昔比:大伙儿从茅草屋住进了小楼房,喝上了自来水,开上了小摩托,电话信号全覆盖,山里的土特产也能运出去了,当年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彻底变了样。谈到坎子山村的未来,魏登殿显得胸有成竹:他计划着要发展坎子山村的畜牧产业、搞牛羊肉深加工;玉米加工成苞谷糁进入超市售卖;建包菜土豆高产示范区;开发万亩石林、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
据郧西县副县长王丽媛介绍,仅去年,郧西县就整合了4500万元资金,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14个,实施重点项目83个,建设产业配套道路79公里,发展了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基地5000余亩,重点村贫困户收益率达80%以上。2016年,郧西也启动了3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有效改善了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