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聚焦
时评
企业
人物
政策
财经
商会
专题
宁化特色扶贫产业让红军后人过上好日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孙永剑2016-11-03 14:27:46
特大
较大
标准
较小

  宁化.png

 

宁化是红色的!那里随处可见富含铁、铝等金属元素的红壤,那里的人们更有一种如铁一般坚强的红色气质。
    

   位于闽西的三明市宁化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里曾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又因其富庶而成为红军的后勤保障基地,被誉为"苏区乌克兰"。然而,由于当地多山,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老区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一位宁化县领导与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见面时强调说:"苏区人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牺牲,我们要认真贯彻'精准扶贫'政策,扶真贫,真扶贫,真正帮助老区人民脱贫不返贫。"她强调,要大力发展产业,打好脱贫攻坚战。
    

   记者日前走访了宁化县的产业扶贫示范点,通过与当地干部和普通村民的交谈,亲身感受到老区人民正在努力发展特色产业,脚踏实地将扶贫事业进行到底。也为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女人进工厂,男人进大棚


    
在宁化县淮土镇禾坑村,村党支部书记廖罗金告诉记者,该村作为老区基典村,曾为革命付出过巨大牺牲,他的两个叔公就在湘江战役中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牺牲,"吃个饭的功夫炮弹就落下来了。"


   2008
年廖罗金上任时,全村还有45户红军烈士后代,到目前还剩下8户;该村唯一健在的红军老战士廖大甲现年已整100岁。在廖罗金带领下,全村上下同心,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该村贫困人口在2014年尚有62196人,到目前只剩2877人。


   "
要让红军的后人们过上好日子!"廖罗金带领全村百姓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下大胆干起来的,而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脱贫攻坚之路。


  
据廖罗金介绍,该村共有106户村民,在2013年以前全都住在山上,交通不便,而且没有通电,这成为发展产业的一大阻力。当年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贫困帽子让廖罗金倍感压力和责任,但祖辈的精神给了他迎难而上的勇气。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鼓舞下,他带头把山脚下的祖坟迁走,然后党员干部跟着迁,村民们也纷纷响应,最终在那片曾经的祖坟地上实现了"三通一平",建起了新村。


  
全村下山了,劳动力解放了,廖罗金就带领大家伙招商引资,建起了村办鞋面加工厂,解决了村里妇女们的就业,该厂因而挂起了"禾坑村精淮扶贫妇女就业示范点""留守妇女就业示范点"的牌子;男人们则在另一块土地上盖起大棚,发展现代农业,大量出产樱桃、火龙果、猕猴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村人均收入达到9100多元,比当初翻了一番还多呢。


  
廖罗金颇感自豪地说,在20134月以前,村集体是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如今大不一样了,投资800多万元建起了绿化带、修建了停车场,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更让人激动的是,村民们有钱了,建起了新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别墅一样的新式小洋楼。那建筑面积达到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是家家户户自掏27万元,按照统一图纸修建的呢!


  
在鞋面加工厂,记者见到了1975年出生的村民曾凤琴,说起如今的生活,她脸上乐开了花,她说:"以前没有这个厂的时候,我们女人只能种点烟叶维持生计,农闲时无非是打牌消磨时光。自从有了这个厂,我们的生活大变样了,我们能正常上班,有了独立稳定的收入,地位也提高了。"曾凤琴透露,厂里的女工刚上岗时月收入有1000多元,待技术熟练后,每月最多能挣到5000多元,全厂女工平均月收入达到2000多元。如今的她们,有空就跳广场舞,唱山歌,心气儿可高着呢。


成立合作社,助民种山药


    
在宁化,依靠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已成为普遍现象。


    
位于宁化县曹坊镇的三黄村,是中共宁化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该村党支部书记廖贤文对本报记者表示,该村在2012年以前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8户,如今只剩下了10来户,而且今年还将有5户脱贫。他们脱贫的"秘诀"就在于大力发展山药种植产业。


  
廖贤文透露,在2012年以前,烤烟是该村支柱产业,全村有近1600亩烤烟种植地,但单一产业不能帮助大量贫困人口脱贫。于是,在2012年,该村划出一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的山药,以及辣椒、甜玉米、地瓜等作物,并挂牌成立了"三星山药专业合作社",负责对村产农作物进行统购和包销,并对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特色产业扶贫的政策让村民们得到了实惠。村民冯玉平的叔公曾是红军大刀队的教练,他告诉记者,他从前在厦门打工,月收入不过200多元,年轻力壮却成了贫困户。然而,2012年他回乡包干种植了12亩山药和8亩烤烟,若按山药每亩纯收入5000多元算,年纯收入可达近6万多元,再加上光景好的年份烤烟年收入也有3万多元,年纯收入能达到近10万元呢!

精密制造业,扶贫做贡献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宁化人民发展特色产业已不满足于普通加工业和基础种植业,在一些现代精密製造业当中也已经有了他们的身影。


  
宁化县人黄文标2011年创办的三明福特科光电有限公司,自20145月投产以来,不仅大量购进了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现代光学加工设备,先后建成铣磨、精磨、抛光、镜头组装和精加工等生产线,还吸纳了大批当地女性就业,为家乡的扶贫事业做出贡献。在铣磨车间,一位女工告诉记者,她以前在家带小孩,自己没有独立收入,如今成为了三明福特科的职工,虽然刚上岗3个月,月收入已经能有四五千元,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呢。


  
在宁化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据史料记载,当年宁化总人口13万人当中有13700多人参加红军,而到新中国成立后仅剩35人。宁化子弟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当地人们至今都在传颂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为掩护中央红军突围而与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奋战,最终全师覆没的红三十四师,该师大部分由宁化籍战士组成,其中有一个团是纯宁化子弟。一位三明市委领导曾深情地说:"宁化为革命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参加长征的宁化子弟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


  
在长征胜利80年后的今天,红军精神已经深深融化在当代宁化人的血液里,支撑着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稳步前行……

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38365-365.com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38365-365.com发表,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38365-365.com微信、微博号
发表评论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评论( 人参与,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
网站印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