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16年9月至10月,围绕"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主题,中宣部组织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本报从即日起推出"长征路·新故事"栏目,深入宣传红军长征沿线地区以长征精神助力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成绩,敬请关注。
被誉为"红色故都"的瑞金,整个城市一如她的名称一样,那就是"红"。可以说,瑞金的"红色"元素无处不在。
记者初次踏上瑞金的土地,跃入眼帘的便是道路两边山林下的红土地。走在驻地旁边绵河河滨的一条新铺就的柏油马路上,河滨的石制护栏上还有五角星与镰刀斧头的镂空图案。道路尽头连接着横跨绵河的彩虹桥,桥的两端都树立着大型广告牌。一个写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另一个则写着"弘扬长征精神·决战脱贫攻坚"。这两个用了非常醒目的红底黄字的巨幅标语广告,落款单位是中共瑞金市委、市政府。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老区在现如今决胜脱贫攻坚新时期的决心。
来到赣南,一定绕不开大名鼎鼎的"赣南脐橙"。赣州被誉为"世界橙乡",2015年,赣州全市脐橙种植面积157万亩,占据了世界范围内902万亩种植面积的17.4%。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赣州脐橙从单纯的种植业发展成为集种植生产、仓储物流、精深加工于一体,总产值达到105亿元的产业集群。
这个富含维生素C,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令大人小孩都无比喜欢的水果,已经确确实实成为赣州名副其实的农业的"当家树"、农村的"摇钱树"和农民的"摇钱树"。
记者来到距离瑞金城区15公里的黄柏乡坳背岗万亩无公害脐橙基地采访时见到,还未成熟的橙子挂满了橙树的枝头,真可用硕果累累来形容。"坳背岗基地的橙子有1.5万亩,自全面推广新技术以来,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660公斤,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50%。"黄柏乡党委书记陈佛保说。
农户周志锋于2003年加入龙珠塔脐橙专业合作社。13年来,他的10亩多地的橙子为他带来每年每亩8000元的收益。"合作社为我免费提供树苗、技术支持,还帮我联络市场。尤其是最近两年,我的橙子根本不愁销路。果子还未下树,商家就来了。"周志锋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龙珠塔脐橙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庆生介绍,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开拓市场、统一果品销售,有效解决了果农'资金少、技术弱、销路窄、风险大'的问题。
"一亩一万块,脱贫致富快。"陈佛生总结道。整个坳背岗脐橙基地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脐橙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到果园务工等多种形式,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益。贫困户去果园务工,实现了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基地内的贫困户由912户、4105人减少到目前的209户、857人。2017年,基地范围内所有贫困群众将实现全部脱贫。
壬田镇凤岗村的廖秀英奶奶笑吟吟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看着村里加入合作社的晚辈们忙碌着腌蛋的流程。眼前,有四位女工正在清洗鸭蛋,旁边还有两位女工正在为鸭蛋裹上特制的黄泥、草木灰进行腌制。在旁边一间屋子,有两位工人正在把已经腌制好的鸭蛋小心打包,装进纸箱。记者发现,纸箱上面印有廖奶奶的卡通头像,廖奶奶已然成为她家咸鸭蛋的代言人。
在此之前,这位今年85岁高龄的古法鸭蛋腌制手艺的传承人也许从来也没有想过,她的咸鸭蛋能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让她、她的家族后辈以及同村的乡亲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壬田镇凤岗村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共有贫困户100多户。2015年5月,"村邮乐购"电商服务站在凤岗村成立,廖奶奶通过电商平台,把咸鸭蛋销往全国各地,在邮政的全力运营下成功地打造了"廖奶奶咸鸭蛋"农产品品牌。
原来,廖奶奶咸鸭蛋主要通过淘宝网销售,每天大概能卖100只左右。在江西电商脱贫工程的邮政"村邮乐购"以及"农村e邮"等电商服务站的帮助下,现在平均每天都能够卖1000多只,日销售峰值曾达到4000余只。除了销量在提升,利润也在翻倍。原来传统渠道1元多一个咸鸭蛋,成为全国知名绿色品牌后,可以卖到4元钱。自2015年至今,卖出的咸鸭蛋已经超过了200万个,月纯利润达到了18万元。
"我们瑞金邮政目前已建点50多个,其中已经覆盖了全部49个贫困村。"瑞金邮政电商运营服务中心管理员谢辉说,"瑞金邮政目前已经向社会快递全面开放邮政农村配送资源,解决'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配送'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2015年12月18日,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注册资金40万元。对接该村重点贫困户23户。"合作社无偿为贫困户社员提供鸭苗以及技术支撑,农户按照要求饲养、产蛋,合作社再定价回收,并制成咸鸭蛋。再通过线上进行销售,构建了'前店后村'的村镇化产业发展模式。"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理事长、廖奶奶的孙子张勇告诉记者。
贫困户钟志云家里共4口人。母亲73岁,儿子也正读书。之前家里的生活来源就靠他外出做工。然而,做工也要碰时机。有机会的话,每日也只能挣1百多元,一年辛苦下来,务工收入也不到1万元。
2015年12月钟志云加入"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社里免费为他提供鸭苗4000羽。三个月后,鸭子开始产蛋,这4000只鸭子每天产蛋约320枚,社里收蛋价格是每枚1.2元。这样一来,每天仅鸭蛋一项收入,就可以达到160元到180元,每月纯收入保守计算也达到了4500元。
收入增加了,钟志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钟志云的儿子考入了武汉一所高校,除了可以轻松负担儿子的学费,每个月他还可以给儿子再寄800-900元的生活费。"华屋"终于名副其实华屋,是叶坪乡黄沙村的一个村小组。顾名思义,人们想当然地会认为华屋村民的房子应该都会是"华屋"。然而,仅仅在4年前,华屋村民还住在危旧的土坯房里。
黄沙乡村支书黄日生说:"华屋小组有两个特点:一是红,二是穷"。华屋是著名的红军烈士村,苏区时期,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有人参加革命。由于资源禀赋差、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村民文化水平低、战争创伤等原因,华屋人一直非常贫穷。4年前,119户462人的华屋就有五保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等各类贫困户59户212人,分别占总数的49.6%和总人口的46%,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
2012年4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到华屋调研时,整个村庄没有小车、空调、燃气灶和太阳能,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还有72户没有摩托车、83户没有电饭煲、90户没有电视机。华屋当时的贫穷状况深深震撼了调研组一行,决心用八年时间帮助华屋村民改善条件,脱离贫困。
华屋人翘首以盼的好房子并没有等8年。他们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拆除旧土坯房91户237间13000余平方米,重新建成新房66套。实现了所有改造户在2014年春节前搬入新居过年。
华屋村民的新居,每栋都是两层半的小楼房。据记者目测,楼层高约3.2米。每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皆全部配备冲水马桶。各家的新房除了供自家人居住之外,有富余房间的农户还入股了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公司。
"共有37户农户入股,装修了120个房间,其中贫困户6户,18个房间。对于接待用房装修,政府按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给予每间5000元的补助,剩余部分由旅游公司兜底。农户不要花一分钱。"黄日生说。目前每间房接待定价80元,可返给农户60元。按照目前入住率30%左右来计算,华屋村民可增收38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