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解成语:振聋发聩,理解耳“聋”耳“聩”如何表达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不仅形容声音巨大,

而且强调了这种声音或言语具有唤醒、启发的作用。

示例

“今者,吾欲与之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乎,又恐骇俗而惊人。”

——清·严复《救亡决论》

“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现代·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现代·郭沫若《洪波曲》

“耳”如何“聋”——

耳“聋(聾)”

形声会意合体字,龙(龍)耳为聋(聾),从耳从龙(龍),龙(龍)声。

聋(聾)-小篆

其中“耳”,象耳朵形,耳闻听声。

其中“龙(龍)”,象龙(龍)形,

龙有“若隐若现,隐而不见”之物性。

二者合一,

“耳”闻犹如“龙(龍)”隐而听不见为“聋(聾)”。

耳无闻而丧失听觉能力。

本义:无闻,失听;

指耳听不见,耳听若隐若现。

“耳”如何“聩”——

耳“聩”

形声会意合体字,耳贵为聩,从耳从贵,贵声。

聩(聵)-小篆

其中“耳”,象耳朵形,耳闻听声。

其中“贵”,臾(yú)贝为贵(貴、䝿),从貝臾聲。从贝,臾(guì)声。

䝿,物不賤。从“贝”,表示与钱物有关。

指物不贱而价高,与“贱”相对。

“贵”而稀缺,表示有“稀缺”稀罕奇缺。

二者合一,

“耳”天生而“贵”而稀缺为“聩”。

“聩”以“贵”之“稀罕缺失”性比喻形容“耳”天生失听。

以此表达“聩”之“耳天生聋而无闻”。

本义:天生耳聋。

指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耳“聋”与耳“聩”之表达差别——

耳无闻不别五声之和为聋;

耳天生聋而无闻为聩。

“聩”以“贵”比喻言“耳”——

“贵”本指物不贱而价高,与“贱”相对。

“贵”而稀缺,表示有“稀缺”稀罕奇缺。

耳聩就是“无闻失听,无闻缺听”;

耳生而“无闻失听,无闻缺听”;

耳天生失闻缺听,就是耳“聩”。

“聋”以“龙”比喻言“耳”——

“龙(龍)”有“若隐若现,隐而不见”之物性。

“龙(龍)”时隐时现,耳听如龙时隐时现;

“龙(龍)”隐而不见,耳听如龙隐失无闻;

这就是耳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