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聚焦
时评
企业
人物
政策
财经
商会
专题
江苏省工商联:力推民营制造业迈上新台阶
制造业是支撑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领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江苏省工商联课题组2016-08-03 15:01:22
特大
较大
标准
较小

 0-3.jpg

 

    制造业是支撑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领域。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转型升级既是形势倒逼,也是追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深入了解江苏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制造业环境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进一步促进全省民营制造业发展。前不久,江苏省工商联组成调研组,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许仲梓的带领下,赴扬州、泰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市开展调研,召开由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形成调研报告。
 
    民营制造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大。江苏是中国制造第一强省,总产值占全国的1/8,将近70%的中小型企业根植于工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江苏省民营工业增加值实现18199.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4.5%,比上年增长10.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2.4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上规模民营企业入围门槛为年营业收入5亿元,数量达到682家,其中,第一产业企业3家;第二产业企业589家,数量占比达到86.36%,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7.79%,其中制造企业507家,营业收入占比63.72%;第三产业企业90家。全省91家民营企业入选2015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53家,占入选企业数的58.24%,营业收入占59.77%。沙钢集团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位居2015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六位,充分展示了传统制造企业的强大发展动力。
 
    运营质量好。多年来,民营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贡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利润55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5%,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持平,高于国有企业2.4个百分点。全省民营制造业企业上缴税金占全部税收比重接近60%,已成为江苏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调研显示,2015年上规模民营企业分布在37个行业,全行业平均销售净利率为3.11%,制造业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均处于平均值之上。
 
    创新能力强。民营制造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强创新能力。2015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1046家,同比增长19.8%;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研发投入约占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的2/3,一些高成长的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5%。企业研发投入的加大,显著增强了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能力。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40万件。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涉及领域广。江苏民营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快,涉及领域广,除了在传统的船舶、化工、机电、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领域外,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有广泛涉猎,投资不断加大,有些企业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极大的知名度。2015年,民营企业在医药制造、电气机械和汽车制造业投资的增速分别高达18.4%、20.9%、34.4%,成为新一轮制造业企业率先发展的引领力量。有些企业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实现跨界融合发展。泰州华强照明在生产节能电器的基础上,向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等“一揽子”节能服务领域发展,并且开展智慧灯杆系统研发,成功由节能电器制造商发展为节能服务供应商。
 
    发展环境佳。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四次召开专题会议,顺应发展阶段新变化,与时俱进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继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后,2015年,省委、省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践行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积极推动全省制造业企业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16年初,省政府发布《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出32条具体举措,着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各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民营工业发展,围绕大力促进民营制造业发展,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加大政策扶持,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积极落实简政放权,强化协调服务,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制造业的江苏特色
 
    高端制造成效凸显。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亮点频现,动能转换取得积极成果,高端制造强劲增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批大型民营龙头企业快速崛起。2015年江苏省发改委、省统计局联合开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统计评价表明,全省先进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为41.25%;从分布区域看,苏南先进制造业发展最为强劲,占比达45.58%,高于苏中6.41个百分点、高于苏北12.68个百分点;苏州、南京、无锡三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领先全省,苏北五市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应用,制造业先进性水平提升较快。一大批民营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新发展等方式,不断提高先进制造水平。在大型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的同时,一批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纷纷涌现。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化从事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链的生产企业,在锚链和系泊链制造方面拥有大量科研成果和自主核心技术,其研发的“深海海洋工程用超高强度R5系泊链”,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尖端海洋系泊链领域的空白。
 
    特色产业发展形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优化产业布局,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以新材料为例,各地通过制定推进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扶持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等一系列工作,推动新材料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培育打造了一批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科研力量不断提高,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江苏在碳纤维、纳米材料、石墨烯三大前沿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初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逐渐形成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比如,泰州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扬子江药业等百强药企,成为江苏医药产业发展核心载体;盐城汽车产业在突破千亿的基础上,打造汽车整车、零部件、服务业等三大千亿产业;连云港以新海石化为龙头,形成了汇集上下游几十家企业的一流石化产业基地;淮安已初步形成涵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聚发展良好。经过多年实践与市场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园区为载体,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制造业产业集群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在制造业领域共建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37家,省级科技产业园52家,基本形成南京、无锡、苏州、镇江为重点的航空产业集聚区,以南京、常州为重点的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以南京、常州、苏州、扬州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苏州市的纳米材料、南京市的膜材料、常州市的石墨烯材料、无锡江阴市的高性能特种金属材料、镇江丹阳市的高性能合金材料、连云港东海县的硅材料等,都各自聚集了一批领域内的行业龙头和重点企业,建立了集科研、生产、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园区和基地,突出呈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常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南通高新区分别形成智能制造、医疗器械、机器人、海工装备等特色战略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江苏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截止到2015年,全省企业与国内近100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2000多个,建有“校企联盟”1万多个,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8万项。
 
    转型升级实现突破。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没有固定模式,适合企业发展的,就是最好的。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全省广大民营制造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因企制宜,转型升级取得新的突破,呈现多样化、多种类型的发展格局。一是技术创新驱动型。二是设备改造提升型。三是强化制度管理型。四是创建自主品牌型。五是商业模式创新型。六是以转移促升级型。
 
    制造业面临的困难问题
 
    产业层次偏低。虽然全省民营制造业企业面广量大,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仍然避免不了产业层次偏低的窘境。一方面,大多数民营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层次低、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较多。另一方面,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国外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产能过剩明显。民营制造业的发展受规划不足、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创新能力不强等影响,造成船舶加工、钢铁等部分产业不仅总量过剩,还存在“结构性”过剩。扬州、泰州、南通、南京、连云港等地都发展了民营船厂,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产能过程和航运低迷影响,目前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过剩严重,占据大量资金、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与此相对的是先进制造能力不足,海工装备等高端船舶订单比重偏低。不仅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投资急于抢占先机、“一哄而上”,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也存在“结构性”过剩现象。在半导体照明、光伏等行业,庞大的产能远远超出当前国内市场需求,造成大量产能闲置。
 
    生产制约因素较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制约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截至2015年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22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184亿元,平摊到以百万计的民营中小企业头上,无异于杯水车薪。制约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既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也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存在管理机制不良、财务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资产的情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要求较严,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也不太愿意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一般商业银行给予民营小微企业的利率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以上,甚至更高。实际操作中,银行还会收取一定比例的财务顾问费、手续费等,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招工难和用工贵是制约发展的另一个因素。一方面民营制造业企业普遍反映缺乏高技能人才。据统计,全省近40万高端研发人员中,50%集中在高校院所,剩余的大都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制造业企业在人才引进和留住问题上存在职业稳定性差、企业文化落后、薪资待遇低、地域发展受限等较多障碍。另一方面,普通技术工人招工难、留人难现象同时存在。一些机械加工企业目前大部分技工年龄都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的极少,年轻技工稳定性较差。近年来,用工成本逐年提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税费压力偏大。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低迷不振,两头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高融资成本甚至高利贷过桥资金正在把企业推向深渊,这时候税费负担偏重感受更加明显。调研中,企业家给我们算一笔账,企业需要缴纳的税费高达十几项。其中社保基金占员工工资总额的40%-50%,厂房土地使用税、残保基金等固定税费负担也偏重,并且在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年均10%-15%的增速下,企业社保缴费年年增加,给目前不少还处于微利运营状态甚至亏损强撑状态的中小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当前,政府相关部门虽然推出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降电价”等降成本政策,但这些措施对于绝大部分民营制造业企业来说,政策获得感不强。
 
    政策落实亟待加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大发展。但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大都散落于各个不同的部门,造成政策多、粗、散,集成度、精准性差,有些政策缺乏跟进和细化措施,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政策效应无法充分显现。有些企业反映,由于每项政策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在传统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性限制和障碍,“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现象仍然存在。与此同时,政府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有所抬头。
 
    投资增速下滑。江苏1-4月民间投资完成10367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社会投资1.7个百分点,但相较于2010年以来年均15.9%的增速,也有较大幅度的滑落。民间投资断崖式下滑,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一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过剩产能有待化解,需求不足矛盾有所加剧,民营制造业市场订单减少,投资意愿逐渐减弱;二是部分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隐形门槛、身份歧视仍然存在;三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税费负担重、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民营制造业企业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
 
    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规划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规划引领。一是积极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快制定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等相关产业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谋划好民营制造业“十三五”发展明确基调、提供指导。三是民营制造业企业要全面对接落实全省“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坚持创新驱动、统筹推进、重点突破、高端引领、质效优先,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切实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系列政策,将《江苏省政府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32项措施落到实处,做好“营改增”、“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等政策宣传落实,努力把政策上的新支持、新突破转化为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二是积极梳理现有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产业、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创新举措、强化服务,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生产成本,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搬掉融资的“高山”。
 
    提升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体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富有实效的产学研对接合作,确立民营制造企业的主导地位,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不断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成效。三是鼓励引导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整体改造转变,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全流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向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转变,由对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向促进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改造转变。四是鼓励和引导民营制造企业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新产品开发,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骨干企业。一是加快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围绕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民营制造业的政策引导,着力扶优扶强,强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鼓励并购重组、深化产业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民营制造业企业。二是培育民营制造业“单打冠军”,落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加强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民营制造业企业围绕细分市场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加大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和专特优精“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落实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强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其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织核心技术和标准研发,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持续化解产能。一是严格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按照《省政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落后、低端低效产能的淘汰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多种途径,主动压减过剩产能,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退出低效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二是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积极运用好市场化机制,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社会资本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和运营环境,切实为民间投资拓宽领域、提高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有效投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三是拓展产能利用空间。积极引导广大民营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坚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不断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拓展对外经济合作渠道,促进产能国际转移,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38365-365.com发表,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38365-365.com微信、微博号
发表评论请遵守《用户条款及隐私协议 评论( 人参与,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
网站印象 X